湘江副刊·潮头|抄袭不如抄书

采编:hyt15  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  发布时间:2025-10-14 10:32:58 

文|刘诚龙

鲁迅先生在《呐喊自序》里,自述一段抄碑帖经历:“S会馆里有三间屋,相传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一个女人的,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,而这屋还没有人住,许多年,我便寓在这屋鈔古碑。客中少有人来,古碑里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,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,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。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这段读来,很是清冷,有些森森然,更可感受先生其时的寂寞与悲凉。先生在此屋,板凳一坐数年冷,避开当年那些热烈烈闹嚷嚷的问题与主义,没管冬夏与春秋,专心抄写古碑。

抄古碑这般笨动作,也许只干了这么几年,鲁迅先生干得更长久的笨动作,是抄书。读鲁迅先生早年日记,常常可以看到他在抄书,比如1931年10月1日,“夜抄《石屏集》卷第三毕,计二十叶。写书时头眩手战,似神经又病矣,无日不处忧患中,可哀也。”《石屏集》是南宋戴复古的一本诗集,戴公终生未仕,浪迹江湖,其诗格调高朗,文笔俊爽,诗翁香价满江湖,鲁迅先生甚爱之。

先生抄这本诗集时,身体出了状况,头昏目眩,神经衰弱。便在这般病态中,先生依然心摹手追,不倦抄书。先生毅力惊人,戴复古的这本诗集,他是从头至尾抄完的,耗时近三个月,抄了近三百页,用功甚力焉。

1914年4月6日,鲁迅先生“夜间无事,聊写《沈下贤文集》目录五纸。”沈下贤是唐代文学家,这本《文集》有诗也有文,抄诗容易,抄文难。先生诗也抄,文也抄,这个夜里,抄的是目录。他立大志,要完完整整把这本书从头抄到尾,要把抄完的书,装贴成册。

先生是常常抄书,装贴成书的。1915年3月19日,“下午从稻孙借得《秦汉瓦当文字》一卷二册,拟景写之,赴清秘阁买纸一元。”先生去买纸,花费一元,为的是来抄这本书。这书是一些古文字,相当于字帖。十日抄完一卷,四十日把买来的纸用完了,4月10日,先生又去买纸:“至清秘阁买纸笔,合一元。晚写《秦汉瓦当文字》一卷之下讫,计十二日。”耗时二十二天把这书抄录完,然后呢?4月17日,“午后往图书分馆,还《秦汉瓦当文字》,并托丁书。”把自己所抄的文字,托付专业图书馆装订起来。

从《秦汉瓦当文字》来看,先生抄烂了一支笔,买纸成本是二元,不知道这本书实价多少,先生花二元买纸,够买一本好书了,青年毛泽东当图书管理员,月薪才八元呢。他抄书,不是为了省钱,他是爱上了抄书;常常是一本抄完,接着抄第二本。短的诗歌抄,长的篇目也抄,文学作品抄,非文学作品也抄,鲁迅先生还抄过《野菜谱》《释草小记》《释虫消记》,乃至《茶经》《耒耜经》《五木经》等。《茶经》还是雅韵,《耒耜经》是唐朝陆龟蒙撰写的一本介绍农具的书呢,先生抄起来也是兴致勃勃。

先生说:“爱看书的青年,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,即课外的书,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…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,也要泛览。譬如学理的,偏看看文学书,学文学的,偏看看科学书。”先生抄书来看,他自己真是这般读书的。在30岁以前,除了读书外,他抄书是常常的事。有人统计过,鲁迅先生抄书,不低于百万字。

抄书抄了百万字,这个数目太惊人了。鲁迅先生抄书惊人与著书惊世,应该是有因果关系的,不有一番抄书苦,哪得著书举世香?先生在《呐喊自序》里还有一段话,是与钱玄同先生的对话。钱先生问:“你鈔了这些有什么用?”鲁迅先生说:“没有什么用。”钱先生说,“那么,你鈔他是什么意思呢?”先生答:“没有什么意思。”钱先生说:“我想,你可以做点文章了。”

这段对话,挺有意思的。无用之用是大用,先生做了这许多无用功,才给他从事文学打下了大根基。钱先生叫他做些文章,他就从此写文章了。书非借不能读也,书非抄不能深读,书非深读不能著深文,不能著大著。

抄袭与抄书都是抄,抄袭快捷,抄书笨重;抄袭有乐也有苦,抄书有苦也有乐。抄袭是先乐后苦,文章一秒得(复制),改动三字成(换名字),这当然很快乐;抄袭苦起来,也是蛮苦的,一旦发现,身败名裂,一辈子都背负贼名;抄书是先苦后乐,吃得一番抄书苦,享受一生著书乐。从没有抄袭成大文人的,只有抄书而成大作家的。作家都要吃苦的,抄袭者把苦乐次序搞颠倒了,先乐后苦,抄书者苦乐次序放对了,先苦后甜。美的文学与人生都是先苦后甜,丑的文学与人生才是先甜后苦。

责编:胡雪怡

一审:廖慧文

二审:曹辉

三审:杨又华
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

关键词: 快讯

关闭